“真愛沒有那麽難
它只是壹個意願,一個選擇”
8月17日-19日,受德芬空間的友人相約,去爲Katherine Thomas女士的「遇見真愛-親密關系主題工作坊」做助教。
這三天經曆了很多的感動,所以趁熱總結壹下, 方便感興趣但是沒有機會參與的朋友了解這門課程以及部分內容。
先介紹壹下Katherine女士,她是享譽國際的婚戀專家,也是《七周遇見對的人》《理性分手:5步邁向幸福生活》這兩本書的作者,她的「七周遇見對的人:49天找到真愛」這門課程,幫助成千上萬的人擺脫了令人絕望的關系、找到了長久的幸福,到現在已經有將近30萬人學習了她關于尋找愛的方法。
說出自己的故事
坊間流傳這樣壹句話:“人們不缺方法,缺愛。”
越來越多的愛降臨在這等待被看見的土地上,滋養著我們幹涸的渴望被愛的心。
小時候的作文課,我們寫下真正的渴望,卻被老師給了低分,告訴我們應該寫什麽、怎麽寫。小時候我們說出真正的想法,卻被家長糾正,應該怎麽說、說什麽。
當我們表達愛,卻被回應“別說這麽多沒用的。”華人重視實用:成績好、工作好、掙錢多,總比愛實用。
因爲曆史原因,艱難年代的印記依然在被繼承,因爲艱難,所以活下去更重要,“實用”將“愛”深深地壓進了我們的集體記憶。愛像夢壹樣遙遠,難以感知,且難以表達。匮乏感,只不過在提醒我們那個被埋藏的,等待被挖出的被活埋的愛。
工作坊開始,第一位夥伴上台自我介紹,定下了堅實的大調基礎。她非常敞開,把自己的期待、意圖、報課原因、所觀察到的模式等等全部分享了出來,她說出了自己的故事,這個故事也許在這樣的場合不講述,就永遠沒辦法講述,永遠沒有足夠的安全去講述,在如此的氛圍中,之後的每一位學員都一吐爲快,而Katherine完全跟隨流動,字字珠玑,一針見血,拳拳在關鍵點上打斷人們腦袋裏故事鏈條,讓她們不斷地看見新的東西。
能夠說出自己的故事,已經非常有勇氣。療愈寫作練習之前,我們也會引導壹些不願意寫的學員去講述,借由聲音這種介于虛實之間的顯現,再嘗試投入紙面書寫,沈澱文字。周志建在《故事的療愈力量》這本書中寫到:說故事,是壹種自我看見。
“生活不斷向前演進
它需要我們壹代又壹代人去實現
所以,改寫我們自己的故事
就是改寫所有女性的故事
包括妳的母親、外祖母的故事”
很多人在講述的過程中,自然就會發生頓悟。因此,傾聽的人則十分重要,需保持絕對的耐心、充分的肯定和同理心,關注對方感受勝過關注故事情節。
第一天的工作坊強度非常大,伴隨著每個人的陳述和老師的點撥,可以說給現場幾十個同學挨個做了迷妳個案,每個人的故事都可以撞擊出學習點,沒有人是孤立的。當天已經有人産生希望,得到轉化。
有勇氣說出口,是壹種面對,面對才有可能轉化。即使面對會伴隨著很多情緒,我們可能會流淚、大哭、産生恐懼、再次喚醒不美好的記憶……都沒有關系,要弄清楚,如果要去將對方的軍,就壹定會經過對方的兵,情緒就是這些兵。
妳是否有憧景真愛的勇氣?
擁有真愛,需要清晰的意圖,這個意圖不是“不要什麽”,而是確切地知道自己要什麽。工作坊第壹天,很多夥伴的願望更多地只是結束現在的絕望,大家不敢堅定地說出自己想要的,就是壹個“彼此相愛,尊重自己,理解自己,共同成長”的男人,更不好意思加入“高大帥氣,條件良好”等要求。
每個人都渴望真愛,但是,只要問壹問自己,是不是敢于大膽地說出自己想要的?用無可置疑的語氣,就像已經擁有那般。
“當妳抱持壹個值得被愛的想法
就是嘉許了所有的女人”
妳甚至可以嘗試加入壹個時限——比如在下次生日來臨之前,我要結婚,我要找到男朋友!時間會加速我們去調整自己的談吐、行爲,檢視自己的信念模式,讓我們從內到外靠攏那個匹配這個願望的自己。
當一個人發出這樣的問題:爲什麽我總是遇不到合適的人?爲什麽我喜歡的人都不喜歡我?爲什麽那些看上去不如我的人都找到了特別愛她們的人,而我卻沒有?我們需要在心裏問壹句:
妳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麽嗎?
妳敢大聲說出來嗎?
妳相信自己值得擁有妳所想要的生活嗎?
妳願意爲了過上這樣的生活調整自己嗎?
妳願意爲此保持耐心嗎?
很多時候,人們不是找不到真愛,是不相信自己能找到;人們不是不夠好,是不願意相信自己夠好。大部分人要做的是如何接納自己的完美,而不是如何寬恕自己的不完美。
“把自己當做一個配得上神去給予的容器
妳是神的搭檔
妳與神壹起創造”
記得課程最後所有參與者像女巫儀式中那樣,圍著壹個桶,大家紛紛將想要放手的那些束縛自己的部分扔進桶裏,請那看不見的火焰將它們燃燒並帶走。壹位女士走上前,望著那張等待被撕碎的字條,說,這壹條,我有點舍不得放掉。她凝視上面的字迹,那是束縛了自己很久的某個信念,她知道是應該說再見的時候了:“我決定放掉認爲自己不夠好,沒有價值感的信念。我決定站在自己這壹邊,真正地愛自己,無條件肯定自己的價值。”
那一刻房間的氛圍非常溫柔,我們都知道,那些刻骨銘心的信念,即使讓自己在很長的時間裏經曆了折磨,但它們的堅守,也是出于某個時期的自我保護。而現在,我們不需要了。
妳所相信的是真的嗎?
親密關系的問題,總是繞不開上一代。很多人重複著父母的性格、情感模式,其實,只是因爲對父母的愛,讓人們不願意“背叛”自己父母曾經的選擇。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扮演了那個上一代感情關系中的“受害者”或者“施暴者”。
如果小時候父母總是離開妳,長大後,妳也許會成爲那個最先離開別人的人。如果小時候妳非常渴望父母的陪伴卻總是落空,長大後,妳也許會成爲那個無法滿足別人陪伴需求的人,當然,也有可能相反。
親密關系中,當我們假定對方會傷害自己,我們就會選擇話到嘴邊咽回去;當我們越是渴望愛,卻可能越會從言語上否認自己的渴望;當我們曾經被忽略,我們總會假設自己將是那個被世界抛棄的人,永遠無依無靠,難以信任身邊的壹切。
可是,這是真的嗎?Katherine總問這句話,她會傾聽學員的故事,但並不會淪陷到故事中,她總是突然跳出,問,這是真的嗎?事實上,這些我們深信不疑的信念,並不是真的。
我們需要釋放怨恨,去看看怨恨帶來了什麽,妳是否覺得自己還想繼續活在怨恨中,並承受怨恨所帶來的痛苦。
被憎恨的人不痛苦,恨別人的人最痛苦。那些未釋放的約定、承諾、期待、誤解、失落全部成爲盤根錯節的阻礙,我們試圖從頭腦上想明白這壹切的因果,每天早晨起床說服自己壹遍,好不容易想通了,第二天再來壹次,繼續說服自己,第三天又重複……如此這般,看上去沒有盡頭,心口壓著巨石,四肢無力,勉強度日,沒有人是容易的,只是,妳是否願意看見,這壹切並不是真的?
有參與者說:“爲了這個人,我荒廢了太久,我的生活亂了,我失去了最美好的時光。”
可是,親愛的,我們唯壹能做的,就是決定是否還要繼續承受憎恨的代價,決定是否要去修正自己曾經錯誤的慣性,妳要不要看看從經驗中學到了什麽?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發現,所有路都不會讓妳白走壹遭。
我們需要對生命的信心,對經曆的信心,以及對愛的信心。沒有信心,壹切都是空殼。
不要害怕,妳已經長大了
去看看那個內在小孩的年齡,它在哪裏,它想說什麽。妳生命中有多少事情,是這個孩子做的決定,而不是現在的我們?我們已經是成年人了,自由、成熟、明理、有正確的價值觀,我們有充分的能力去爲自己做選擇。
Katherine總強調:讓自己大過于那些故事,看看我們現在正擁有著什麽。此時此刻,妳會怎麽選。
將自己與內在小孩分開,成爲這個孩子的母親。陪伴過程中,壹位姑娘在講述小時候的故事時,閉著眼睛,自然而然地使用到了第三人稱:“她當時壹個人……出現了危險,只能拼命自救,當時她心想,爲什麽父母沒有來幫我,保護我……”(涉及隱私故略過細節),這是個關鍵點,她沒有說“我當時壹個人……”而是不再將故事的主角等同于現在的“我”。那壹刻,我看到她身體松弛下來,露出甜美的笑容,雖然眼睛裏有淚光,但是我們都知道,她做到了。
與自己深信不疑的故事去産生分離,並不是件容易的事。有時候,是那些故事塑造了我們的自我,而將自我從中分離,需要莫大的勇氣。
當我們從記憶、故事和頭腦的判斷中抽身,便獲得了在當下重新選擇的力量。
成就發生在那些非常微小的時刻
當妳踩准那些抉擇點
就是模式瓦解之時
我非常喜歡Katherine的這句話,她全程強調微小的選擇點。
是的,成就不是壹夜之間,被某個重大決定扭轉的,而是來自于無數不經意的機會。
Katherine舉例說,很長壹段時間她發現自己總是吸引那些自我爲中心的男人,從來只講自己,不過問別人。後來有壹次,她與壹位男士約會,那天他們聊得很開心,她回到家的時候,心裏很歡喜,覺得這壹次有戲。但是,第二天早晨醒來,她突然意識到,那個男人昨天晚上壹句話都沒有過問她!壹直在聊自己的事!當意識到這壹點,她當機立斷,不再與他約會,結束了這個模式。
“即使97%看上去都是對方的錯
我們也要檢視屬于自己的3%”
只有這樣,才能慢慢從模式中撤離,找到那個對的人。
確定妳到底要什麽樣的伴侶,什麽樣的生活,確定妳要告別什麽信念,什麽模式,然後立足,並且絕不動搖,那麽在生命的每壹個抉擇點,妳壹定不會選錯。
建立健康的依賴
我們都希望自己是獨立的,但是也有壹部分女性,在獨立與幸福的伴侶關系這兩者之間,建立了沖突的藩籬。
獨立可以帶來更好的、更成熟的親密關系。女性的獨立,可以完全不是陽性的那種獨立,而是來自兩個成熟個體互相支持的關系(Inter-independance)。
很多人認爲婚姻是擋路的,所以總是活在非黑即白中。事實上,我們完全可以兼美,除了A和B,每個人都有選擇C的權利。
這種成熟的親密關系,會涉及到需求的表達,而人們在表達需求的時候常有兩種極端情況,壹種是匮乏的索求,讓伴侶感覺到極大的壓力;另壹種情況則是意識到自己的需求,馬上關閉,拒絕溝通,試圖表現出自己的絕對獨立。——其實,這都是不必要的,我們需要在親密關系中建立壹種健康的依賴。允許愛成長,讓愛隨著自己的成長充滿包容。
最重要的是,我們應該始終關注自己的感受。
“不要去替別人想明白
一個讓妳失望的人,他是如何成爲了如此
不必替他想清楚。去看清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
以及妳能爲自己做什麽。”
抱怨外境,並不會給我們帶來什麽;憤懑那些失去的光陰也于事無補。
如果曾經妳總是低姿態、自卑、妥協、忽略自己,那麽當妳意識到並決定放棄“自己不值得被尊重”的信念之後,就從最微小的刻度去見證自己的成長吧。
壹個自私的不關心妳的男人並不是他天生如此,也許是我們把他們“調教”成這樣,讓他覺得自己可以這樣。
比如,當尊重自己的感受卻會導致另壹個人的失望時,試著去溝通那個失望,而非通過妥協來避免失望,以及情緒等連鎖反應。
妳可以說:“親愛的,我非常愛妳。如果妳因爲我沒有答應這件事而決定放棄我們的關系,我會非常心碎……但是,我必須尊重自己的感受。”
真正的婚姻,是首先與自己“結婚”,對自己保持真實,給與自己最棒的承諾。“我會永遠爲自己而驕傲。”在這樣的基礎上,我們下次會做出不壹樣的選擇,我們因爲壹步壹步的小的改變,積累了信心,生命也因此而轉化。
“妳沒必要因爲自己的真實向任何人道歉,
當妳負起責任,妳不會有恨,妳只會自由。”
治愈並非壹朝壹夕,再好的方法,都需要愛的耐心去支持它的發揮,人們會經過漫長的練習和反複,也可能經曆瞬間的頓悟和退步,但無論怎樣,比起胡思亂想,還不如把衣櫥斷舍離壹次,留出壹半的空間,給妳未來的那個他。